曹孟其轶事

发布:刘磊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13 人气:
 (一)
    曹孟其,男,原名惠。1883年生于湖南长沙县榔梨,1950年1月9日病逝,终年67岁。他早年毕业于城南书院,补县学生员。1905年入警官学堂,及卒业,任湖南警官训练所教官。1911年参与湖南光复,任都督府民政司科长。1913年任警兵补习所教员。1914年起主持贫民工艺厂,并在修业学校、长沙县立师范、湖南省立一中兼教国文。后来,先后任湘军第二军军部、湖南省督军署、民政厅、警察厅秘书及广西省政府顾问等。1926年,北伐军兴,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至宁汉分裂,总指挥唐生智下野,他赴上海政法和大夏大学任教。三年后返湘,任湖南孤儿院院长兼广益、三峰两中学校长。同时,创办长沙台田瓷业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兼任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他一生以经营湖南孤儿院时间最久,用力最多,20余年孜孜未尝少懈。将自己所有田产房屋全部捐出,以院为家,视孤儿如子女,最为时论所称道,全国慈幼会考绩,以湖南孤儿院成绩最突出。他掌管孤儿院时,将该院所有湖田创办兴庆农场,购置拖拉机,是为湖南有机耕之始;又将孤儿院内余地建“给孤园”,亦为湖南有公园之始。“给孤园”内,艺菊千余种,自号“菊界大王”。
    他博学能文,诗亦佳丽,尤善撰换联。其书法以北碑而参颜意,自创新派,别开生面,时称“童体”。其著述甚多,有《孟父春秋》刊行于世。他的事迹被收入1992车编缉出版的《长沙教育志》“人物传略”栏,与胡元倓、朱剑凡、何炳麟等一道,被列为长沙地区从1840年至1990年150年问的77位教育界名人之一。
(二)
    曹孟其曾于1937年至1938年8月,出任湖南私立广益中学(今湖南师大附中)董事会的董事长;1914至1920年1月和1938年9月至他临终(1 950年1月),两次兼任该校的校长近18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一,不支薪俸的校长
    他先后两次出任校长,都是临危受命。1914年,广益面临当局收回己拨的长沙市北门外熙宁街永久校址(1916年退回)和停发津贴的严重困难,他被推为校长,与当时在校任教的教师相约“不计报酬”,先后租赁私宅和湘乡试馆为校舍,艰难维持。1938年8月,罗介夫校长遇难后,学校董事会推他继任校长,也是临危受命。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三迁校址,1938年秋至1945年,广益熙宁街先后迁至望城沱市、常宁和兰山办学。当时,他的主要精力是在长沙经营湖南孤儿院,又身体欠佳,不能常驻学校,只每个学期到校决策学校经费和延聘教师等大事,日常校务先后由教师喻子贤、李之透任秘书或代理校长主持。虽然如此,他毕竟是一校之长,肩上的责任重大。广益中学的学籍簿(含教职员名册)记载,曹校长不支月薪,只领取少量夫马费。如1939年5月的教职员名册中,曹校长的月薪一栏记载:“不支薪,年支夫马(费)二百元”。在贪官污吏充斥的旧社会,他这种当校长、不支薪的社会贤达是罕见的!其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坚持办学
    1938年秋他第二次上任伊始,长沙城屡遭日机轰炸,城区中学奉令疏散。他通过数学教师汤执盘联系,将学校迁至汤先生的家乡——望城沱市,借辖神庙、程家和尹家祠堂办学。但沱市距长沙城近在咫尺,被迫提前放假。寒假期间,当时在校任教的校友李之透返常宁度假,向客居在此的学校董事长黄士衡告知学校要再次迁移。黄认为常宁辟处湘南,数十年无兵祸,又有河流通湘江,运输便利,是学校避难的最佳选择,便要李利用当地多种关系,觅得了可作校舍的柏坊大坪尹祠、李祠、义塾等处所。1939年农历正月初三,曹校长召开学校董事会议,讨论再次迁校事宜,他断然指出:“为图学校之生存,并负战时教育之使命,不能不全力以赴”,一致决定学校迁常宁。在那里艰难地办学五年多后,到1944年8月,衡阳失守,常宁告急,当时的代理校长李之透又克服重重困难,将学校转辗迁至兰山。抗战胜利后,曹校长又立即召开董事会议,组成了由董事长黄士衡、名誉董事长王劲修、政界名人余籍传为常委的复员委员会,并恢复校友会,广泛募集经费,在一片废墟的熙宁街原址,修复校舍。1946年3月18日正式复课。之后,学校不断有所发展。在常宁、兰山期间,广益中学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历尽艰辛,坚持办学,使这所私立中学得以延续下来,先后主持校务的秘书喻子贤,特别是后期的代理校长李之透,固然立有汗马功劳,但曹校长也是很有贡献的!
    其三,一份被传为趣谈的电报
    私立学校的校董会至为重要,关系到筹措经费和延聘良师,必须有社会名流牵头。曹校长1938年上任时的董事长是曾留学美国、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和湖南大学校长的黄士衡(直至1951年11月学校由人民政府接收止)。1942年冬,他又凭自己的社交聘请国民党将领王劲修出任名誉董事长。1944年某月的一天,李之透代理校长收到曹校长自长沙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报只6个字:“王事妥即同来”。他得知曹校长将陪军界要人、名誉董事长来校视察,立即全校动员,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整顿内务,重申纪律,师生们兴高采烈地恭候两位光临。可是等了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仍不见驾。约莫过了个把月,两位从容莅临。李代理校长问曹校长:“来电说马上起程,我们天天等您。”曹笑日:“等什么?电报不是说了么,要等王事办妥之后才能立即动身吧”。原来我们中国的文字有时同一句话,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理解。“王事妥即同来”,可解释为“王将军的事情己办好了,即刻同来学校”;也可以理解为“等到王将军的事情办好后,就立刻同来学校。”而李代理校长是按前者来领会的。此事,既证实了不支薪俸的曹校长的确定期亲临学校商议大事;也是当时,乃至今天的趣事一桩。
    其四,珍贵的“童体”墨迹
    1935年,他以广益中学老校长名义,为高中第五班毕业生用自创的“童体”题词岛勉:“作人如撑舟,一篙不到便退一程;求学如绩麻,日见其少,月见其多。”署名“孟其”。在他兼任校长期间,先是用“童体”题写了1929年制定的广益校训1.“公勤仁勇”,并署“孟其谨署”,以教育学生。1946年4月12日为广益建校4l周年,他用“童体”为校庆特刊题写了“广益中学卌周年纪念”刊头(封面)。1947年上学期,为纪念学校创始人禹之谟,由师生捐款,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图书馆,命名“之谟图书馆”。是年冬,他又用“童体”题写了馆牌(之谟图书馆),右边写“建国卅八年冬”,左边落“曹孟其敬署”。上述墨迹都收入了2005年作者参与编辑出版的《湖南师大附中百年校志》,前三者的原件保存在学校档案室,“之谟图书馆”馆牌珍藏在学校的百年校史馆。说起这块馆牌,还有一个故事。广益中学于1955年改为湖南师院(今师大)附中从熙宁街迁至岳麓山下的新校区时,尚无图书馆,这块长1.5米、宽0.5米、厚5厘米的馆牌,被誉为“红管家”的仪器管理员黄少坤老师收藏到自己的工作室。由于它木质坚硬,黄老师曾把它翻过来做工作台(俗称砍凳)。正是他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使这件文物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逃过了“红卫兵”小将破“四旧”的一劫,得以保存至今。      
以上这些,是我所了解的有关曹孟其老校长的故事,也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在他逝世60周年的前夕,撰此短文以示怀念。
 
(转载湖南省文史研究室2012年第2期《文史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