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育的创新之路上 ——《考试》杂志记者访湖南师大附中校长常力源

发布:刘静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5-23 人气:
    记者:一直以来,湖南师大附中以教育教学质量卓越,学生素质全面个性鲜明而闻名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界,被教育界同行誉为“课改先锋”、“金牌摇篮”,被湖南省政府誉为“素质教育的窗口与龙头”。那么作为这样一所以杰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名校校长,您认为湖南师大附中发展的原动力在哪里?
    常力源:附中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凝聚着我们的教育理想与办学理念,凝聚了几代附中人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我们之所以被同行誉为“课改先锋”,是因为我们学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试点校,2000年正式启动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在校本课程建设、分层教学、学分制管理等方面为2004年全国新课改的启动和2007年湖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金牌摇篮”指的是我们学校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的特色,我校目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上已经取得国际金牌23枚,银牌8枚,金牌总数在全国稳居第一,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第一。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全面、个性优良,这都是我们“真心实意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结果。回首过去,附中发展的原动力我想还在传承与创新,主要是创新。
    记者: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很多学校都在改革,可以说也在搞创新,可有的学校成功了,有的学校失败了,还有的学校步履维艰,甚至有的学校又退回到过去的状态。您认为湖南师大附中创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常力源: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高中新课程的改革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顺应了中国高中教育由量向质提升的要求,给高中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学校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勇敢的走上了教育创新之路。要说附中创新成功的主要原因,我看主要是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新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上构建起了一套创新的体系。我们提出了教育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以人为本”的内涵。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内涵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层次是以师生为本,关注学校的和谐发展。第三层次是教育必须回归到它的本源,关注人的本质发展。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实践创新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与指导。
    记者:据我从一些媒体报道中了解,附中着力培养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理科创新人才在国际奥赛中屡获金牌;科技创新人才在全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多次获大奖,2009年还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行的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锦标赛,一举获得第一名;文科创新人才经常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表现突出;体艺人才层出不穷,屡屡夺魁。附中的学生阳光、思维活跃、充满活力,你们有什么样的高招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生?
    常力源:附中的学生的确不错,学习很轻松,素质全面、个性鲜明是附中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通过建立起特色鲜明的“两性四型”学校课程体系来实现,“两性”指的是“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大类。基础性课程为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为校本课程。“四型”指的是拓展性课程中提高型、兴趣型、实践型和研究型这四小类课程。提高型课程注重国家课程中学科知识的拓宽加深,兴趣型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实践型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素质提升,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思辨与科学素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为学生差异性发展搭建平台,形成了附中高中课程特色。比如我校已开发出的《生活中的心理学》、《化学与生活》、《生活中的经济学》等一百多门兴趣型课程,打破自然班的局限,在全校实行自由选课。比如我校开设的国际课程,先后引入了英联邦A-LEVEL课程、欧盟SUC课程、美国AP课程等。此外,我校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姊妹学校,经常开展校际间的交流互访活动。又比如“四体验”实践型课程:高一体验军营生活、高二体验农村生活、高三体验企业生活、全体学生体验社区生活。这种朝生活开放,向内心求证的体验教育,给学生带来了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就是在这种大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记者:我们知道,改革时常会面临诸多困难,尤其像你们这样一所老牌名校,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教育创新的路上,你是否遇到过困难甚至是挫折?你的团队是否一开始就和你走在创新的道路上,你是如何让你的团队和你一起前进的?
    常力源:我们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到很多质疑,但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是要满足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这种观点支撑了我一直走到现在,并为我的团队所接受。我认为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则学校强。我校在“慎选良师”的基础上,建立起“精育名师”的教师发展机制,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校本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以专业认可激励教师的事业追求。我校特别重视校本培训,老师们认为培训是学校的一种福利。我们将学校百年文化积淀融入到教师的灵魂中,把爱与责任融入到教师的行动中,把前沿理论融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除每周固定的培训之外,每学期的寒暑假都有为期两天的全员教职工培训。为了加强培训效果,学校各部门联合攻关开发出系列培训教材,构建出“三步六环”培训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一贯重视校本科研,这既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专家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新课程,我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把研究作为自己一种生活方式。目前,学校有23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在研,科研风气十分浓厚。为了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实行了学科带头人制度、督学制度和兼职教研员制度, 以专业认可激励教师把职业当事业追求。有这样一支充满激情的创新团队,我们的很多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
    记者:湖南师大附中在教育创新的路上,不断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这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榜样。我们看到学校的记录,每年来学校参观学习的同行特别多,这也为兄弟学校提供了借鉴。我们知道,新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 之后,慢慢会归于平静,成为学校发展的深厚底蕴,那么学校的持续发展又需要的新的东西来指引。请问学校是否有新的创新计划?
    常力源:学校的发展其实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湖南师大附中正在实施的是特色学校的创新之路。我们提出了“科学教育见长,注重人文素养”的学校特色,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熟练运用、尤其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自我内化。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人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的一种情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我校“科学+人文”特色,是对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的潜心总结、对“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精心凝练、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悉心呼应而提出的。特色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打磨与砥砺,我们将继续行走在教育创新的道路上,做一个教育人想做的事。
                 (转载2011年《考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