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长沙学子勇夺第64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

发布:管理员 来源:未知 日期:2023-07-15 人气:

        湖南师大附中梁行健同学勇夺第64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学校校长为梁行健同学及老师家长送上鲜花。   
        7月14日下午,湖南师大附中为载誉归来的高三学生梁行健举行欢迎会。7月12日,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日本千叶县落幕,由梁行健等六名来自长沙、深圳、上海青少年组成的中国国家代表队队员全部获得金牌。这让中国队实现团体总分“五连冠”!
        作为今年五大学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我省唯一进入国家代表队的选手,梁行健不负众望,带回了我省今年唯一的金牌。(注:五大学科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意义非凡,它捍卫了湖南作为教育强省、竞赛强省的地位。”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如是说。
        夺冠时刻
        没人敢来打听中国队的成绩

        7月14日下午,站在记者们面前接受采访的梁行健有些腼腆。他说话的语速有点慢,但极具逻辑性。湖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黄月初评价:“慢条斯理里中体现极度的冷静。”
        梁行健同学用最平静的语气回顾夺冠时刻:“中国队六名队员全部拿到金牌,我们都没有特别兴奋。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正常发挥就能拿到金牌。”
        这样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学子超强的实力。
        据悉,第6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比赛,总计有114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参赛选手共618位,其中男性选手551位,女性选手67位,是历年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比赛。今年美国队派出了堪称近10年的最强阵容,六名选手全是华裔,东道主日本以及英国、越南等同样阵容强大,所有队伍都瞄准了一个目标:中国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难度可想而知。根据比赛规则,参赛选手要在连续两天内解答6道题,满分为42分。回忆解答过程,梁行健直言,两天的前两道题他很快就做出来了,但是由于第三题难度比较大,光是思考就花了一个小时。
        金牌分数线是32分,当成绩揭晓时,梁行健和中国队所有队员都成功摘金。“我们能进到国家代表队的队员,都有着过硬的实力,稳定的心态,只要正常发挥,不考砸,都能夺得金牌。”梁行健说,所以自己这些年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入选国家队的时刻。
        “这次竞赛过程中,有没有人中途来打听中国队队员的成绩?”有人好奇地问,“谁还敢打听中国队的成绩啊,没人敢来打听!”梁行健的细节分享逗乐了大家。
         据悉,自1989年中国队首次取得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团体第一之后,已经取得了24次团体第一。今年中国队继续用高分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240分,再次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名!

        回望来路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见证

        看似赢得云淡风轻,实则每一块金牌的背后都是来之不易的。
        梁行健从小成绩就非常好,喜欢阅读,“只要我想看的书,父亲就会帮我买来。”他的数学天赋被父母发现后,家里在他小升初阶段,在长沙买了房子,“我们是奔着长沙优质的基础教育,从合肥来到了长沙求学的。”梁行健妈妈介绍。中考后,梁行健以优异成绩被素有学科竞赛“金牌摇篮”之称的湖南师大附中录取,初二开始走上了数学竞赛之路。
        搞数学竞赛是枯燥的,也极度磨砺一个少年的心智。最初接触竞赛时,梁行健考过零分、十几分、二十几分。而且,就像所有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那样,梁行健面对的挫折并非一次。要进入国家集训队,必须先进入湖南省队。高二那年,梁行健因发挥失常无缘省队,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实力。但是,竞赛队的教练、学长、班主任、同学都来给他打气,鼓励他。
         在那些“自己生自己闷气”的至暗时刻,湖南师大附中的老师们坚定地告诉行健和家长,必须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学校。“孩子数学竞赛教练汤礼达跟我说,我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学习的事就交给他们。”
         梁行健的母亲告诉记者,湖南师大附中的竞赛队有着完整成熟的体系,学生认真跟着走就行,“在附中这个平台,孩子能够培养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是这种非常好的氛围,科学的培养方式,让自己在陪儿子走在竞赛路上的这三年,只需要静静地陪伴,默默地等待,不焦虑,永远相信他,理解他,不给他来自父母的压力。”
         2021年暑假,受疫情影响,学校无法在校集训,行健的教练汤礼达毫不犹豫把他和其他队友同学带回了自己的老家,在那些不能出门的日子,师生一起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8 月10日是行健的生日,那天他一直都在学习做题整理笔记,没跟我说自己当天生日。我后来是发现孩子自己画了个蛋糕给自己庆生。”回忆那些带着学生心无旁骛、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日子,汤礼达不禁潸然泪下:“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师生如此不遗余力地向前奔跑?”
         汤礼达说,今天崛起的中国呼唤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迫切需要用数学中的创新力量。“作为附中培养出来的学子,必须心中要有胸怀天下,纵横四海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数学竞赛组,要用一个梦想组建一个团队,用一个团队去实现一个梦想!”

         湖南师大附中梁行健同学勇夺第64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金牌。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胸怀天下
         为新时代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无论是高考,还是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来临,谁把握培养核心素养的要义,谁就会在新时代保持领先。这将代表着湖南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任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沙被网友们誉为“学科竞赛第一城”,位于桃子湖畔的湖南师大附中更是有着“金牌摇篮”之称。今年湖南省“两会”期间,谢永红作为省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近期,湖南省教育厅和长沙市教育局都针对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出台了专门的方案。”
          谢永红表示,跟踪该校多名竞赛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选择来看,大多数都选择与自己参加的竞赛学科一致的专业,选择了国家目前急需的基础学科的研究。例如,这次梁行健选择的是北大的数学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湖南师大附中将充分发挥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建立起早发现、早遴选、早培养的机制,着力培养心中有祖国、有民族的拔尖创新人才!”谢永红说。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57584619823547870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426d6b1b1c0a8843d000r&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4575846198235478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