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湖南教育网】于变局中赋能—2021年湖南新高考观察
2021年6月7日—9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顺利进行。湖南推行新高考政策以来,第一届毕业生参加考试,普通高校也将按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录取学生。其实,自2019年4月2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起,一场围绕新高考的改革就已悄然拉开帷幕。
新高考的落地与实施,究竟给教育领域带来哪些影响?考生、教师与家长如何更好地应对新高考带来的变化?记者就此展开了一番调查。
新高考,新起点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然而,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依然是个“老大难”。以新高考为例,它究竟如何打破唯分数论的高考录取机制,怎样调整指挥棒的评价作用?在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校长叶双秋看来,新高考最大的变革是赋予了学生前所未有的选择权,着力彰显选择性的教育思想,“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合理规划,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无独有偶,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谢永红也认为,一方面,新高考充分给予学生选择权,发挥其个性特长,借助选科考试有效规避弱势学科,从源头解决短板效应带来的问题,有利于科学选拔合适的学生到高校深造;另一方面,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凸显知识迁移和能力运用,各科试题从全新视角挖掘熟悉素材,推陈出新,突破创新性强。可以说,2021年湖南新高考既考出了预期的能力,也考出了时代“新意”。
总体而言,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深化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内容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考试招生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时代要求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全面发展的考试、综合考核的评价、更加公平的选拔,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教育考试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科学选拔人才,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面,有着特殊意义和作用。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新起点、一种新尝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8年秋季入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起,实施新高考制度。其实,在此之前,一些外省市的新高考改革已先行一步。为了更好地应对新高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叶双秋率队前往江浙地区调研学习,探寻契合湖南实际的新高考制度推行之道。在他看来,新高考是一项触及高中学校办学整体改革的综合工程和系统工程,高中学校应当从新高考制度整体设计入手,着力提升学校在组织重构、走班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实践、选科指导、学生生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实施推进能力。
2021年新高考备受关注,它被视为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改革。那么,新高考新在哪里,变在何处?
从考试模式看,不变的是考试科目仍为原来的9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考生须参考这9科中的6科,这一科目数也没有变化。变化之处在于,原来的“3+X”,变成了现在的“3+1+2”。这一变化,从表面上看,是从过去9科中选考6科的某种调整,实则大有文章。过去的“X”由两个综合科代替,分别为政史地和理化生,全体学生分作文、理两拨。现在的新高考,则将“X”替换成“1+2”,原来的两拨人,分成两个组别:首选物理科目一组,根据再选科目(剩下科目任意4选2组合)细分为6个小组;首选历史科目一组,根据再选科目细分为另外6个小组,即一共提供给学生12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其中之变,可理解为由原来的两种自然考试人,变成了现在的12种自然考试人。
从考试时间看,不变的是语文、数学和外语考试仍为全国统一命制试题,并分别在第一天上午、下午和第二天下午进行。变化的是,考试时间由2天变为3天。第二天原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考试时间,改为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首选科目的物理或历史。第三天上午和下午,为4个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再选科目的考试时间,上午、下午各2科,排科顺序为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学。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可能上午就考完(再选化学和地理的);有的可能上午、下午各考一科;有的可能考试时间全在下午(再选思想政治和生物学的)。
从计分方式看,不变的是考生高考总成绩仍由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选考科目成绩组成,满分750分,即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统考科目卷面总分各150分,卷面原始分直接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变化的是,不再实行过去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3科成绩按300分卷面分计入高考总分,改为考生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两科均为100分,卷面原始分直接计入高考总成绩;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考试卷面总分均为100分,按照等级赋分规则,考试卷面原始分转换成等级分数(原始分转换为“位次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必考科目原始分+首选科目原始分+再选科目换算出的位次分,计为总分。这样的总分计算方式,科学保障了任一考生由于首选、再选科目的不同,对其在所选任一种组合的同学群体中考试成绩的恰当评价。工作量固然较之前的“3+X”复杂,但却是对于各种选择范围内人才质量可能性与考试成绩客观位次的精细化评判。
这些“变”与“不变”,揭示了新高考对于学校重构更加优良育人生态的迫切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新高考对学生和教师的一种反向促进。叶双秋坦言,一是教育观变革,从育分到育人,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价值观;二是教师观变革,学生选择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选择教师;三是学生观变革,教育教学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四是课程观变革,课程设置从高度统一到多元立体、高峰林立。长远看,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将在继承与发展中深刻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
今年是湖南新高考第一年。据统计,全省共有高考考生57.49万人,比去年增加3.59万人,考生人数再创新高。除高职单招、保送生、体育单招等提前录取的学生外,全省参加统一高考的人数共40.02万。
2021年1月,全省40多万考生参加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并按新高考的流程完整地进行了阅卷、赋分、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的模拟演练,为正式高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之前湖南参加了全国8省市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学生对整个考试流程很熟悉。”谢永红表示,为应对新高考所带来的挑战,学校平时组织的模拟考试,也是参照新高考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对新高考适应得比较好,考前心态调整到位,情绪也较稳定。考生的心态平稳和考试适应,是新高考落地的重要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考核评价,转变简单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将学生参与的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劳动活动等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从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级开始,普通高中学校客观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成长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唯分数论的痼疾,让一个个立体的人被看见。
新高考所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招考形式、评价方式的改变,考题内容本身的探索与创新同样值得关注。
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以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部分论述为材料,要求学生作文。许多语文教师纷纷为此点赞。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语文教师左旭艳认为,本次作文命题告别了延续好几年的情境式作文,重新回归到传统的材料作文,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材料解读上,无文体要求,给了考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作文的主题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核心诉求,在审题立意上对学生要求较高,不仅仅谈及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作用,还可将重心放在意志的磨砺、能力的提升上,甚至可以升华主题,由个人及国家,由个人及社会,文章或能更具深度。从此次新高考作文命题可知,高考作文备考无须回避热点,钻研偏怪,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其实,以作文试题的命制为契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更直接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导向,更具开放性,更能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道县二中语文教师姚雪琴直言,本次语文高考题体现了语文水平考试的本质,可谓是大道至简。针对这样的新高考,反而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深思考,爱表达、会表达。她还表示,对于下一届高一学生,她打算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把必修一、必修二读完,再花时间读两本配套的选读教材,鼓励学生轮流做读书报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眼下,湖南首届新高考各项工作都将落下帷幕,但给我们留下的思考题还有很多。如何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怎样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如何以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每一项挑战的背后,都有待湖南教育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