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湖南教育新闻网】湖南师大附中:先直升再保送 学霸搭档“神同步”圆梦清北
刘颖豪(左)与吴钒瑞(右)在湖南师大附中攀登碑下
本网讯 (记者 谭理 通讯员 苏晓玲)几乎一样的身高,同样戴着一副眼镜,刚一见面,两人脸上便露出憨厚笑容,无论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显得如此的“神同步”——这是刘颖豪与吴钒瑞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近日,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公布了2020年度保送生资格名单,这对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好朋友、好搭档双双名列其中。
刘颖豪与吴钒瑞的“神同步”还不止于此。
自从初中就读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成为隔壁班同学后,两人便结下了深厚友谊,一系列的“神同步”也随之而来:一同获得直升生资格,一同选择参与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学习,一同荣获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金牌,一同入选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
造就“神同步”的原因是什么?刘颖豪与吴钒瑞笑着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我是被逼着学习化学奥赛的!”
吴钒瑞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均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他的学习,父母一直秉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理念。无论是阅读哪一类型的书籍,还是参与哪一项目的兴趣班,从来都是尊重吴钒瑞自己的想法,从小到大,他的学习也几乎不让父母操心。
然而,谈及与化学奥赛结缘,他却笑称自己是“被逼无奈”。
“初二时我们首先学习了物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跟物理不来电。有人拿这事打趣,我放下‘狠话’,说这纯属‘天赋点’的分配问题,谁让我全给点到化学上了呢。”牛皮已经吹了出来,是选择坐等将来被打脸?还是选择让它成为现实?学习上一贯自信的吴钒瑞,就这样被自己“逼”上了梁山。
“我觉得化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虽然初二时还未上化学课,但为了能有所准备,吴钒瑞提前找来了化学书籍自学,不曾想却对化学彻底着了迷,“通过科学知识与奇思妙想,将许许多多的小分子合成天然产物,整个过程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此后,他不断由浅入深,在全面掌握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朝着化学奥赛这座高峰攀登而行。
“我是被领着学习化学奥赛的!”
湖南师大附中刘颖豪、吴钒瑞、陆铭远三位同学在第33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全部获得金牌,图为获奖选手和教练团队
回顾走上化学奥赛之路的过往,刘颖豪说自己得感谢一位“领路人”,正是好友吴钒瑞。
与吴钒瑞一样,刘颖豪早在初中阶段就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学习天分。经过层层选拔,获得直升生资格后,他开始尝试奥赛知识的学习。“最早我选择的是物理,但总感觉学得别扭,没有以往那种痛快感,所以就请吴钒瑞给出出主意。”
“来学化学吧!”因为好朋友的一句话,刘颖豪选择了“转学”。
由于起步晚,刘颖豪在学习化学奥赛之初一度落后,但因为有好朋友一路陪伴,也得益于自己不服输的的性格,他进步神速。“那时候我们喜欢玩一个游戏,找来各种化学题集,每天比赛刷题,遇到不懂的题目就相互请教或询问老师,约好一定要齐头并进。”
盛夏时节,两位少年在学习化学奥赛知识的征途上策马扬鞭,一日千里。
“无论性格还是学习,我俩都刚好互补!”
升入湖南师大附中后,刘颖豪与吴钒瑞进入学校化学竞赛组,跟随主教练彭涛系统学习竞赛知识。作为一对学霸搭档,两人的互补性逐渐显现。
“我特别喜欢说,而且一说就停不住,同学们开玩笑,都喊我话痨。”不仅是他人,刘颖豪自己对于这一“人物属性”也十分认可,“我确实话挺多的,尤其是在讨论题目时,这也是我的一种学习习惯,我觉得边想边说更能给我带来解题灵感。”
相比好友,吴钒瑞要显得沉闷许多,尤其是学习化学奥赛知识时,他能许久不说一句话,全身心投入其中。
看似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相处起来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两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恰好各自扮演了倾诉者与倾听者的角色,配合默契。
刘颖豪、吴钒瑞在认真做题
在化学奥赛知识的掌握上,两人的强弱项也同样呈互补姿态。
“作为高年级的学长,我们常常会配合老师给学弟学妹出卷子,别的同学都是一人出一套,唯独我俩是合出多套卷子,各自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刘颖豪告诉记者。
“我比较喜欢有机化学,还有与分子结构相关的知识,遇到了这类难题就会很感兴趣,即便是超纲题目,也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弄懂它,但与物理、计算相关的知识就成了我的短板。”吴钒瑞介绍。
巧合的是,刘颖豪的优势恰恰是对于物理、计算等相关知识的扎实掌握。学习过程中,两人经常就自己的弱项向对方请教。每到这时,被请教的一方总会耐心细致地讲解,尽己所能帮助搭档。
“前行路上,是他‘骂’醒了我!”
刘颖豪与吴钒瑞的互补互促还不止于此。作为相识相知多年的老友,也作为同样参与化学奥赛学习的搭档,他们十分了解彼此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波动,甚至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对方一声当头棒喝,一记醍醐灌顶。
在湖南师大附中化学竞赛组里,论及对于化学的热爱与痴迷,吴钒瑞是公认的第一人。强烈的兴趣引领固然是学习的一大动力,但凡事过犹不及,于吴钒瑞而言,这一兴趣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他的竞赛劣势。
“我的学习态度很佛系,感兴趣的内容学得很认真,不感兴趣的,即便明知是要考的内容,学习也提不起精神。”正是因为这一佛系态度,吴钒瑞还一度想过放弃竞赛成绩,只要能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考成啥样就啥样吧。”
作为一名竞赛生,这样的心态自然有害无益,但陷入心理迷障中的吴钒瑞却迟迟难以自拔。一旁的刘颖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安慰你没什么用,你就需要一些狠话。”一天中午,利用在寝室午休的时间,刘颖豪以一番疾风骤雨般的话语拉开了交流的序幕。因为太过了解,刘颖豪深知苦口婆心的规劝不会产生效果,唯有重话、狠话才能真正触动吴钒瑞,从而全面系统的开展学习。
良药苦口,但唯有良药方能治病救人。刘颖豪的狠话效果十分明显,吴钒瑞深刻反思,在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之间重新定位平衡点,积极参与老师为其制定的考前特训方案,“参加国赛决赛时,有一道大题刚好是我以往的知识盲点,如果不是最后时刻有针对性的特训,十有八九答不上来,能否进国家集训队也就难说了。”
“优秀的团队,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变化”
附中化学竞赛组为勉励各位组员,制作了“化学竞赛之光”的墙贴,前面12位均为附中获得过国际金牌的校友,末尾处“虚位以待”
一个人的成绩不只跟他自己的水平息息相关,所在集体的学习氛围也对个体有着重大影响。
每当主教练彭涛老师向化学组布置一项统一的任务时,刘颖豪与吴钒瑞常常会“对坐刷题”,睡觉前不忘问问对方进度如何,正确率怎样。当然,除了两位好朋友的良性竞争,互帮互助,他们取得的成绩背后,还远远不止这些,他们的背后是一个能产生神奇化学变化的强大团队。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学习,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受益者。”湖南师大附中科技与创新处副主任、奥赛金牌教练蔡忠华特别强调团队协作。平时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可能看起来没有一个绝对的强者,但走出去,每一个人都实力不俗。
“平时纪律涣散,学习氛围不浓厚,遇到困难大家不能一起面对,这样的团队,即使有少数同学学习能力突出,暂时领先,时间一长,最后还是也会被扯下去。”蔡忠华介绍,要想在竞赛一途上取得好成绩,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同学们心里攥着一把劲,为打造一个优秀的竞赛组而努力,让每一位同学都为自己是优秀团队的一员而骄傲和自信。
彭涛表示,成绩的取得不是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团队才是前行动力的源泉。团队是什么?在彭涛看来,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它合理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共同的奋斗目标。
湖南师大附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享誉全国的金牌摇篮学校,正是因为它有一个了解竞赛、重视竞赛并支持竞赛的校级层面团队,并且这个团队一直在传承和改进。从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到科技创新处和各个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再到关键时刻学校领导的关心鼓励和行动支持,都体现了这个团队的给力之处。
在湖南师大附中,化学教练组和教研组同样是一个精诚合作、和谐融洽、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在总教练周泽宇组长的带领下和肖特的关心下,蔡忠华、李海汾、彭涛老师,一届届传承接力,遇事共同商讨、资源完全共享、任务共同面对,遇到重大事情甚至全组帮忙。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种种形成的合力,湖南师大附中才会先后走出12位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才能不断涌现出更多的刘颖豪与吴钒瑞。
一对好友在攀登高峰时相互鼓劲助力,山登绝顶后,依然相互勉励,寻找新的进取目标。“我们这段时间正一块练车,希望能在暑假里将驾照拿到手,另外还相约要一起去补习英语,就要进入大学了,提高英语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
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伴随着毕业临近,两人六年的同窗关系也即将结束。在保送过程中,刘颖豪选择了清华大学,而吴钒瑞则接下了北京大学伸来的橄榄枝。
“以后不能在同一学校了,遗憾吗?”
“还好,清华北大也就隔着一条街,互相串门都很方便。而且未来很长,我们在大学里好好学习,说不定将来又成为搭档,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两位少年再次“神同步”,脸上绽放灿烂笑容。
原文链接:http://news.hnjy.com.cn/tpgd/191279.j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