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湖南教育新闻网】性教育不可怕,怕的是孩子不懂性知识
6月1日,这场特殊的“一站到底”发生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03班的教室里,“疾病与性行为”——黑板上手书的六个大字正是这节课的主题。完成7道题的挑战后,全班仅1位同学仍然站立。
“同学们的手中都有一张白纸,上面画有三个环环相套的圆,请大家在最内圈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分别在中间圈和最外圈征集5位和10位同学的签名。”讲台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研组组长、心理发展中心主任李志艳向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待所有人填写完毕后,她公布一则“噩耗”:“学号36号同学‘患’上了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性疾病。”
随着36号同学羞涩起立,同学们乐不可支。紧接着,在李志艳的引导下,中间圈写有36号名字的同学站了起来,教室里笑声减弱。最后,当经过“地毯式”搜查,凡是最外圈里写有已站立者名字的同学也起立后,同学们瞬间安静了下来,无论是站立者,还是已不到半数仍就座的同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换上了一副思考的表情。
就在这时,李志艳又向大家抛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已经大概知晓了性疾病的传播范围,那么,可以采取哪样的举措来保护自己,同时阻断性疾病的传播?”
少去危险场所、戴安全套、服用阻断剂、及时检测……面对提问,极少数同学扭扭捏捏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虽是欲说还休,却不难发现,对于与性相关的信息,同学们模糊中有着几分了解,但也存在着许多知识误区。如有同学就认为,艾滋病阻断剂的作用时间为一周,且一定能实现阻断。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李志艳从科学的角度一一进行点评,判断其生效概率,并引导同学们得出共识:“最安全、稳妥的保护措施,应当是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
“在以往的心理课中,我们首先是讲到‘青春的告白’,后面再是讲到‘爱情’,最后又谈到了‘性爱的条件’。发生性行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里就涉及成熟与安全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人对此没有基本的概念,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新增了一节课,就是现在的‘疾病与性行为’。”李志艳介绍,作为学校心理课程的一部分,“疾病与性行为”由心理教师为全体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分班讲授。截至目前,学校高一年级大部分班级均已开讲,同学们反响十分热烈,即便是下课铃响起,也纷纷要求延长讨论时间,许多同学甚至课后跑来向老师单独请教。
“上好这堂课最大的难点,就是对度的把控。”李志艳坦言,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增强课堂互动,但互动多了,又难保学生不会口出“狂”言。围绕这一教学悖论,学校心理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不能回避,而是要在群体中去消解。
“我认为阉割可以避免传播性疾病!”“这位同学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我想问问在场的所有同学,有谁自愿采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要想不被性疾病传染,就要时刻‘压住枪’!”“这位同学的说法很新颖,但究竟该怎么理解,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解读一下,好不好?”“他的意思是我们要时刻保持克制,想清楚后果。”
在课堂上,面对同学们看似出格的互动回答,李志艳和同事们用智慧一一化解,始终抓牢课堂主线,保持正确节奏。
黄月初:高中开展性教育是教育的刚需
“这样的一堂课看似讲述的是生理相关的知识,某一行为及其后果,但实际上,这是一堂典型的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迟迟不能进入课堂,就是因为我们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学生观念上难以突破,既感觉羞于启齿,又担心讲了之后反而带来负向影响。”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师大附中党委书记黄月初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心理课程中较为深入的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是学校根据长期以来的心理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旨在回应教育的刚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理发育也在提前,和以往比较,学生与性有关的心理也成熟得更早。此外,思想的解放、意识的多元,无疑让学生们知晓的范围更广阔,也更有意愿去探究与性相关的问题。”在黄月初看来,明知有这样的变化,却不与学生做正面交流,进行科学引导,“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失职了。”
“高中阶段为什么不能有性行为?我们必须把道理向学生讲清楚。”讲授“疾病与性行为”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黄月初认为,让学生全面了解性行为的前提条件及不能过早进行性行为的关键原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授课的根本目的所在。
“学生本身是理性的,我们应当通过科学的引导,将理性的思想汇聚成巨大的正能量洪流,让学生在面对性的问题时,能正确的思考分析,守住底线,从而受益终身。”黄月初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nO8EODKSCeRBaS3KLWv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