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红:青春无悔,强国有我 ——2021-2022学年度开学典礼致辞

发布:管理员 来源:校办公室 日期:2021-09-07 人气: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
       新学年的集结号吹响了,宁静已久的附中校园再次变得热闹起来。目睹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耳闻一串串纯真的欢声笑语,我内心充满了新学年到来的激动和喜悦。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尚未散尽,更让我对今天的如约相见倍感欣慰。每一次遇见都是新的开始,在此我给全校师生送上最诚挚的欢迎和祝福:欢迎你们,新同学、新老师!祝福你们,可亲可爱可敬的孩子们、同事们!
       最近,在网上热议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和畅想:“2035年,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2049年,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问题中提到的这两个时间节点,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的走向和人们的生活: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49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人民、对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将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将愈来愈美好。
       未来的画卷已经绘就,脚下的道路还要丈量。现在请同学们算一算:到2035年、2049年,你们将是多少岁呢?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数学题,回答起来一点都不难。十几二十几年之后,你们正当人生的盛年,正处在干事创业、成就自我的黄金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造历史。那个时候的你们,将责无旁贷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这是时代赋予你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殷切期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任,落到了今天每一个青年的肩上。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从天安门广场传来的青春誓言喊出了全国亿万青年的心声。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汇聚而成。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对青年来说,只有用中国梦激荡青春梦,将青春梦汇入中国梦,把青春梦与中国梦完美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激发我们勇敢追梦的雄心壮志和生命力量。
       老师们、同学们!自惟一学堂创办以来,附中就从来不乏这样的追梦人。在绵延两个世纪的历史中,他们勇敢追梦、奋力圆梦,他们为国为民的大义之声至今回响耳畔、激荡人心。1907年,正是国家积弱积贫、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学校创始人、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先生在绞刑架下高呼:“我为救中国而死,为四万万同胞而死!”1998年,那是国家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却又遭遇重重阻力的紧要关头,1943届校友、国务院时任总理朱镕基面对中外记者慷慨感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1978届校友、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教授杨佳在人民大会堂发出了感动无数国人的激情呼吁:“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中国怎样,你才会怎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组建“医疗湘军”紧急驰援武汉前夕,1991届校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教授刘纯主动请缨:“作为一名医生,我就该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胸怀祖国,心忧天下,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附中人的担当与奉献、坚毅与刚强。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的追梦人!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时间的逻辑要在“新”与“老”之间完成接力,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新一代青年的手中,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正在召唤包括附中学子在内每一个有志青年踏梦而歌、追梦前行。
       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归根结底则是人才的竞争。而只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才能高质量、可持续地创新创造,才能担当起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有梦,附中也有梦,那就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型卓越中学,为国家培养和造就“成民族复兴之大器”的栋梁之才。学校出台了《研究型中学建设方案》,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打造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加大了科学创新体验平台建设力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培养具有研究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在你们身边就有一大批这样的优秀学子,今天开学典礼上将要发言的刘鸿睿学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早早树立了做一名优秀新闻人的人生梦想,高一加入了校园电视台,不久还干起了副台长,跟团队伙伴一道研究制作了不少新闻作品;高二他当选为校团委副书记,负责学生宣传工作,参与组织了许多大型的新闻实践活动;高三毕业,他光荣评选为湖南省优秀学生干部,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心仪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你们的学长刘鸿睿校友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今天站在高三队伍里的杨宜同学,同样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刚刚摘得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可别小看这枚银牌,它实现了湖南学子该项赛事奖牌零的突破。尽管地理奥赛不像传统五大学科竞赛那样可以获得大学保送资格或享受其他优惠政策,但他始终坚守本心,从未放弃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介绍说从小就很喜欢地理,看了大量的地理类绘本、书籍,还特别喜欢画地图,画的第一幅地图是长沙城区图。他还特别提到了附中的学科兴趣特长班,感谢指导老师向他提供了包括专业知识储备和野外考察能力训练在内的针对性辅导。从刘鸿睿学长、杨宜同学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以及为之矢志不渝、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尊重学生兴趣选择,持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全方位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是附中一贯坚持的育人目标。
       研究型中学呼唤研究型学生。没有研究性地学习,就没有研究型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涵养研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素养能力,养成研究的学习习惯。没有研究型的学生,就没有研究型的中学。希望同学们将梦想融入学校研究型中学建设,在推动学校研究型中学建设中去努力实现个人的青春梦。
       同学们,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前方的路充满荆棘,也会充满鲜花,更充满无限可能,只要你们立足现实的土壤,保持心中的炽热,坚定勇敢、乐学善学,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终将会让梦想之花绚烂绽放!
       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成长快乐!祝愿老师们潜心育人,桃李芬芳!祝愿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