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栏
【杰出校友面对面】舒畅:“云端医生” 中国医疗创新成果闪耀“一带一路”


【人物名片】
舒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外周血管介入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致力于心血管外科创新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中国医师奖、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获得者。其领头研发的国产主动脉微创治疗专利产品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成功应用于复杂主动脉疾病治疗,惠及全球数万患者。
【人物素描】
“医生的战场在手术台,也在实验室。”这是舒畅常说的话。清晨6时,手术室的灯光已经亮起,舒畅正在为一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急诊手术。无影灯下,他目光专注,双手稳健,仿佛与时间赛跑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对医学极限的挑战。
脱下手术服,他转身走进实验室,带领医学团队分析数据、优化支架设计。团队成员感慨地说:“舒教授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精密仪器,动力源是对生命的敬畏!”
去北京采访舒畅教授前,记者好奇的是,在急危重症面前,为什么能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采访完后才明了:他们披星戴月,甘之如饴;与时间赛跑,从不服输。研习最精准的技术,攻克最难啃的骨头,用技巧和科学武装自己,以救死扶伤为医生天职。
求学故事
“没有湖南师大附中的培育,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大夫”
“我中学时代的理想并不是当医生,而是非常想读军事院校,为国家作‘大贡献’……”舒畅说,但高中生物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想法,“你这双手,修长、灵动、骨节刚劲,不做外科大夫,可惜了!”就这样,舒畅当上了医生。
“中学老师对我人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舒畅的初中、高中都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舒畅说,高中语文老师曾老师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在学生心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班主任邓定亚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熬药煲汤,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儿女。这种教育情怀,让舒畅在行医职业生涯中,感悟到对职业的敬重和对病友的关爱。
“忘不了母校那片小树林,我在那里背英文、背古文,老师对我的培育我永生难忘……”舒畅说,如果没有湖南师大附中的老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大夫。
高中毕业后,舒畅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医科大学(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又以全年级外科第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湘雅医院普外科。
“1995年,我去北京参加一个全国性普外科学术会议,有幸旁听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汪忠镐教授的报告,使我意识到血管类疾病是医学的难点,同时也是研究热点。”舒畅暗下决心,将血管外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两年后,他考取了汪忠镐教授的博士,从此走上“精益求精”的血管外科之路。
敢为人先
中国医疗创新崛起,国产专利支架攻克国际临床难题
“当了医生后,我深刻领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句话,总想寻求国内、国际上更好的方法,挽救更多的生命。”舒畅说。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血管外科攻读博士后期间,舒畅成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大鼠腹主动脉瘤补片模型,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美国血管外科协会主席扎林斯大为赞赏。学成归国后,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邀请,创建了湖南第一个独立的血管外科。
“要用最少的钱、最小的创伤,解决病人最大的问题。”主动脉夹层历来都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方法是开胸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很多病人无法耐受。
2007年在国外一次学术会议上,舒畅第一次听到“烟囱”技术。就是在利用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的同时,采用小型覆膜支架自主动脉病变近端伸入分支动脉内,使分支动脉的靶器官得到正常的血流灌注,由于该支架形似“烟囱”,故称“烟囱”技术。他想:能不能将这种微创术式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疾病上呢?
同年10月,舒畅在国内成功实施了“烟囱”支架植入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2011年,一名患有马方综合征的待产孕妇突发主动脉夹层,母婴命悬一线。舒畅在反复分析病例后,决定采用“烟囱”技术抢救患者。经过两小时奋战,母子最终平安脱险。
紧接着,他又完成全国第一例腹主动脉瘤并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完成全国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手术……
提及为何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当时这样说:“中国在2010年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医学,也应该走在世界前列。”正是因为湖南人这种敢为人先的情怀和担当,让舒畅在国内外众多应聘者中独占鳌头,受聘为该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
“云端医生”
赴21个国家和地区演示微创手术,分享“中国经验”
留学回来的舒畅成为学科带头人,他将“国际化”作为学科发展的方略。
“2005年,当我到纽约大学完成专题讲座后,台下同行和学生们排着队轮流来与我合影。”随后,舒畅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分享“中国经验”。
2018年11月,为期两天的国际微创学习培训班,在俄罗斯联邦民族血管病研究院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举办大血管技术学习班。
2024年6月至7月,舒畅受邀赴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在4个国家、7个城市、8家医院进行技术交流及经验分享,10台手术中有4台在血管外科国际会议上现场直播,反响热烈。
7月,舒畅受印尼心脏协会主席邀请,参加学术年会、发表4次演讲,被聘为印尼大学兼职教授,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专家。
12月,携国产CS支架系统,舒畅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心脏中心,完成德国首例颇具挑战性的全腔内主动脉弓部重建手术。
被誉为“云端医生”的舒畅,从不停歇。20多年来,舒畅医学团队已在21个国家和地区、演示过201台类似的主动脉手术,并致力于将国产CS(以舒畅教授名字命名的)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系统推广至全球。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新加坡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等11所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对话世界
深化国际合作,中国医疗创新成果闪耀“一带一路”
舒畅作为国际知名血管外科专家,共赴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韩国等21个国家进行手术演示,其中包含十六项“国家首例”手术,技术推广覆盖1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作出贡献。
2023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应埃及血管外科和腔内治疗协会邀请,舒畅前往埃及进行学术访问。在为期四天的学术访问中,舒畅与埃及临床专家分享了中国医疗创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经验。
同年12月27日,在埃及卫生部直属医院,舒畅应邀开展了埃及首台原位开窗手术“腔内修复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术后,埃方对舒畅表达了最真诚的谢意:“原本计划进行外科手术,今天却能够在舒畅教授的指导之下,应用创新原位开窗技术,让手术过程变得如此轻松和胸有成竹!”
2024年6月至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建立了“国际主动脉微创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血管外科中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心血管医疗中心或学会,签署了四项国际学术合作备忘录,构筑了医疗技术国际推广的载体,培训来自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17国专科医生200余人次。
“医疗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科学的突破,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就。”舒畅说,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中国医疗创新的成果将持续致力于连接全球,让中国创新技术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对话校友】
好大夫的关键词:仁爱之心与民族自信
长沙晚报:“公、勤、仁、勇”的校训是怎样影响您的?好大夫有哪几个关键词?
舒畅:我对校训的理解,一是要有仁爱之心,其次要有民族自信。当医生诊断出病人病情不好,医生会和病人及家属一样感到悲哀。有时当病人没救过来,做医生的很多天都很难受,会反省自己,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哪些措施能尽量减轻病人及家属的一点负担?此外,有了民族自信,就会去求索真知、勤于钻研,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勇于担当起“救死扶伤”的国之大任。
长沙晚报:您的“创新”精神源头在哪里?
舒畅:应是来源于湖南师大附中。一直以来,母校十分重视对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主科,对不与升学挂钩的学科竞赛也高度重视,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从医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我国医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
长沙晚报:如今中国的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还需要出国留学吗?
舒畅:平时,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应该出国交流学习。但从中发现,有些学生交流学习的劲头并不强烈。为什么?认为国内技术水平不差、条件也很好了,出去学啥?其实,世界这么大,它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的西医虽说临床经验多一点,但很多医疗科学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需要不断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