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湖南师大附中部分师生赴永州蓝山开展重走办学路 暨地理-生物联合野外科学考察活动

2025年3月8日上午,师生们乘车抵达湘江源进行野外考察。这里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的源头,拥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环境和多样的植被,是开展地理和生物考察的绝佳之地。地理组的同学们一抵达考察点,就拿出地质锤、放大镜等专业工具,着手研究起这里的岩石。他们沿着山体仔细寻找典型的岩石样本,轻轻敲下小块岩石,拂去表面的尘土,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颜色、颗粒大小,辨别岩石的类型。生物组的同学们则一头扎进了丰富的生物世界,穿梭在茂密的植被间,仔细识别各类植物,了解植物种类、分布范围与生长特性,探寻植被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内在联系。


中午,考察队伍来到高塘坪水库(抽水蓄能电站)。同学们围绕抽水蓄能电站的功能展开探究,了解到抽水蓄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调峰、填谷、储能等关键作用,不仅能平衡电网负荷,缓解用电高峰压力,还能有效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保障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下午,考察队伍来到云冰山。云冰山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丰富的苔藓资源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带队老师现场科普,讲解苔藓生长特性,分析如何借苔藓判断环境状况,还着重阐述为何该群落的建群种是大金发藓。同学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围绕生态旅游与苔藓保护展开热烈讨论,积极思索如何在开发云冰山旅游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苔藓资源,守护好这片高山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让云冰山的自然之美得以长久延续 。

晚上,在蓝山二中举办了2025年重走办学路暨地理-生物野外考察成果汇报会。两校师生齐聚一堂。活动开场,湖南师大附中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副主任向超老师、生物教研组长杨群英老师代表学校,向蓝山二中捐赠了地理、生物领域的专业书籍,为两校的学术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

汇报环节由湖南师大附中生物组的陈佳健老师和陈小龙老师主持。六个小组围绕两大主题依次上台展示。1、3、5组聚焦湘江源自然环境特征,结合高塘坪水库的生态调节功能,深入探讨了湘江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2、4、6组则着眼云冰山苔藓对大生态的影响,研究如何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各小组通过精美的PPT、详实的数据以及生动的讲解,充分展示了一天考察的成果,赢得了台下师生的阵阵掌声。

汇报结束后,湖南师大附中生物组教研组组长杨群英老师和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副主任向超老师从专业视角,为同学们的汇报成果提供了建设性的改进方向和拓展思路。同时,向老师还高度赞扬了六个小组的汇报成果,点明举办此次汇报,意在重走办学路、推动跨学科融合。他表示蓝山对附中人意义特殊,湘江源是地理研究与湖南人文自然的关键所在,千年苔藓是生物演变活化石,此次科学考察意义重大。蓝山二中副校长陈国辉在发言中,对同学们的努力与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本次考察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上的重要意义。此外,蓝山二中的同学们也积极分享了聆听汇报后的感悟,现场互动频繁。




3月9日上午,考察队伍踏入了抗战时期广益中学(现湖南师大附中)的办学旧址。1938年,为躲避战火,学校三迁校址,最终扎根高阳村。村民们腾出祠堂作教室,教师以竹板为黑板、以油灯为伴,学生一边垦荒自给、一边坚持求学……“那时师生们种菜充饥,却把省下的口粮送给逃难的百姓。”有同学在考察日记里写道:“原来‘公、勤、仁、勇’的校训,早在战火中淬炼成了信仰。”之后,考察队员们来到了蓝山箱包皮具科技产业园,参观了箱包制作流水线,亲身体验了箱包的制作过程,聆听了产业园负责人讲述蓝山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故事,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到了产业兴衰与地域发展的联系。


重走办学路暨地理-生物野外科学考察活动意义深远。师生实地探索湘江源、云冰山、工业园等地,用脚步丈量知识,以实践深化理解;汇报会上思维碰撞、成果丰硕,两校交流紧密;通过探访附中曾经的办学地,了解了校史,体会到附中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动培养了师生的爱校意识和学校认同,提升了野外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打造了地理、生物学科野外科考的特色和品牌,加强了与友好学校蓝山二中的友谊,促进了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和研究型中学建设。
本次野外联合科学考察及与蓝山二中师生交流也是湖南省向超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和长沙市杨群英生物名师工作室地联合教研及送教活动,两个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活动。
(撰写:杨婷、刘珂 审稿: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