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2013年发表在“儿童音乐”第8期上)
发布:艺术 来源:艺术 日期:2016-04-27 人气:
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
——鉴赏教学策略之二
湖南师大附中 杨 萍
强调体验音乐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独立品味音乐的过程,只有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审美的境界。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提出了比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求学生从记忆音乐主题入手,把握音乐主题的风格及创作特点,再到结合题材内容、创作背景等感知整部音乐作品的结构与体裁形式,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听赏者个人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它通过学生个体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的参与,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强化、反馈、分析、评价等获得情感的深入体验。因此,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的教学策略,在审美能力的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
如:西班牙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萨拉萨蒂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该作品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们和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这首曲子有人又叫它《流浪者之歌》。乐曲好似一幅音画,优美抒情的旋律,热情奔放的情绪,但又略带感伤、哀怨的情调,把吉普赛人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擅长歌舞的吉普赛民族是以游荡生活为特点,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常以卖艺、算卜为生。他们宁可风餐露宿,四处漂泊,也不愿放弃这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进而了解作者的故乡西班牙也有不少吉普赛人,作者对吉普赛人的生活和性格有所了解,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才能写出有时带有感伤、哀怨,有时也有热情、奔放的表现吉普赛民族性格特征的音乐,乐曲既渗透着悲哀和宿命的意识,又充满着坚韧顽强、放荡不羁的精神。乐曲的序奏:
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悲伤的情绪。紧接着,小提琴在G弦上也奏出同样的一句悲剧性的旋律主题。之后,吸取了匈牙利民间舞曲的音调演奏了一大段“华彩”,这段华彩是作者根据自己在布达佩斯旅行期间所听的几首吉普赛旋律而作。仿佛让人看到:一个小乐队前站着一个小提琴手,他正指挥并领着这个乐队进行合奏(这也是吉普赛人传统的演奏方式)。第二部分徐缓的旋律把吉普赛人忧郁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情感作了进一步的表现。第三部分曲调带有哀怨的色彩:
它描写了吉普赛人到处流浪、卖艺的贫困生活,虽然旋律优美动听但也不难察觉出里面包含着痛苦和辛酸。最后一部分是充满生气的欢乐舞曲,它一反前面那种哀怨的感情,爆发出火一般的热情,表现出吉普赛人奔放的性格和乐观的情趣,即使生活在困难之中,他们也能寻求到欢乐:
这一段乐曲在情绪上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又如:柴可夫斯基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如歌的行板》,它产生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社会经历重大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当时,新旧事物正在交替,虽然新的资本主义的东西正在迅速发展,但是旧的封建主义的东西仍然大量存在。在俄国的广大知识界、文化界乃至音乐界,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仿佛人人都在觉醒和探索,批判和创造,要求摆脱封建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创造的自由。这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人们的创造和批判精神空前高涨的时代。就在这样的时代里,当经济和社会地位低微的柴可夫斯基,勇敢地踏上了自由音乐家的艰难道路。对个人才智的自由发展和未来的成就充满了强烈的欲望、自信和奋斗精神的柴可夫斯基在争取独立社会地位时,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另一方面,俄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又生活在一个政治和文化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人人都感到压抑,窒息得透不过气来。沙皇政府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贵族等级制度,他们残酷地扼杀民主的文艺和艺术家。音乐界在沙皇势力的控制下,作品上演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以及各种传统势力,笼罩着文化机关、剧院以至包括新开办的音乐学院在内的整个音乐生活。柴可夫斯基经常感到创作的每一步都要遭到压抑。首先,他强烈的创作欲望随时要遭到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问题的干扰;使他最不能容忍的是,他的音乐创作和活动也经常受到各种粗暴的干涉和限制;而作品完成后,他还要担心作品被冷遇和扣压。为了争取上演权,他不得不到处奔走、请求;上演后,往往还要受到某些官方报纸的攻击……等等。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创作经历中,确实感到俄国社会生活的某种郁闷的空气,他的这种生活感受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歌的行板》正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达了一种暗淡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和难于排遣的郁结心情。正象托尔斯泰所感受的那样,它的确深深地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一个忍受苦难的灵魂。该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
表达了一种暗淡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和灵魂深处的郁闷和压抑的情绪。第二主题的音调和情绪与第一主题一脉相承:
一种祈求、疑问的音调,造成了音乐的沉重、压抑之感。中间部分,持续低音和下行半音阶,造成一种阴郁的气氛,在这个背景下奏出诉说般的主题:
当这个主题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同时奏出时,并转入降b小调时,音乐表现出热望和哀告。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不但篇幅紧缩了,而且情绪也随着第一主题的一次次反复而不断发展,表现出激动和愤懑。紧接着,乐曲突然被收住,两次出现一小节的休止,音乐被分割成忽断忽续的乐句,仿佛是对情绪的克制和压抑,又仿佛是激动的抽泣,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心中难于排遣的郁结心情。长大的结尾部分在轻吟低回的琴声中奏出,后半部分凝聚、空旷的四部和声和断断续续呜咽般的音调,使音乐变得更加凄切、空寂。最后,乐曲以两个清澈的和弦,平和地在梦幻般的音乐声中结束。
为什么一部音乐作品的某种情绪情感能够使人们的期待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其主要原因就是风格在起作用,它为建立在其上的音乐分享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认同感”。因此,教师从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流派入手,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且强调其体验过程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